2014年深秋,滇西細雨微濛,青山肅穆,松柏低垂。麗江市玉龍縣黃山鎮(zhèn)91歲的預(yù)二師老兵和述堯,與巨甸鎮(zhèn)89歲的遠征軍老兵鄧文耀,在家人、市黨史與史志辦工作人員的攙扶下,緩緩踏上了前往騰沖國殤墓園的路——這里,是他們年輕時用青春、熱血乃至生命誓死守護的地方,也是無數(shù)戰(zhàn)友長眠的精神家園。
兩位老人緩步行走于莊嚴的碑林之間,屢屢駐足,凝望良久。他們不時伸出顫抖的雙手,輕撫冰涼的碑石,仿佛要藉由指尖的溫度,重啟那段深埋在心底的血色記憶。滿山墓碑之前,兩位來自玉龍山下、九死一生的老兵并肩而立,深情回望——歷史在這一刻恍若重現(xiàn)。
和述堯在騰沖國殤墓園。(視頻截圖)
在國殤紀念館中,兩位老人時而低聲交談,時而默然凝視。和述堯緩緩道出當年俘獲日軍飛行員的經(jīng)歷,鄧文耀則在一旁頷首補充。那段烽火歲月的艱險與英勇,通過他們一字一句地回憶,真實而凜冽地重現(xiàn)在眾人眼前。
時間回溯到1942年,年僅19歲的和述堯懷揣著保家衛(wèi)國的信念,加入中國遠征軍預(yù)二師四團,投身滇西敵后游擊戰(zhàn)場;1944年,19歲的鄧文耀也響應(yīng)號召,加入了滇西大反攻隊伍,在槍林彈雨中沖鋒陷陣,為收復(fù)山河誓死不退。
70年光陰流轉(zhuǎn),2014年,當兩位老人再次站在這片曾經(jīng)奮戰(zhàn)過的土地上,雖已鬢發(fā)如雪、身形佝僂,但目光卻依舊炯炯有神。在中國遠征軍名錄墻上,鐫刻的十萬余個戰(zhàn)友姓名格外醒目。老人的指尖緩緩撫過每一個字符,仿佛與逝去的青春、犧牲的戰(zhàn)友進行著一場無聲地對話?!拔覀兡且淮?,什么苦都能吃,什么困難都不怕,最怕的,是亡國?!焙褪鰣蛲蜻h山,語氣平靜,卻字字千鈞。
和述堯與鄧文耀合影。(視頻截圖)
松濤陣陣,如歷史回響綿延不絕。那一刻,兩位耄耋老者的身影跨越了時空,與昔年的戎裝少年莊嚴重疊。
“要告訴年輕一代:和平,是拿命換來的,是用血堆出來的?!编囄囊脑捳Z簡短而凝重,如同石碑上的刻字,深深印在現(xiàn)場每個人的心中。這場時隔70年的重返,不只是一次簡單的祭奠,更是一堂穿越生死的歷史教育課,是一次抗戰(zhàn)精神的接力與傳承,讓后輩在觸摸歷史中懂得珍惜當下的和平。
中國遠征軍名錄墻。(視頻截圖)
歲月無情,時光荏苒,兩位老人已于近年相繼離世。他們帶著對戰(zhàn)友的思念、對家國的牽掛,如愿 “歸隊”,與曾經(jīng)并肩作戰(zhàn)的兄弟永遠相聚在另一個世界。而他們的信念,也深深鐫刻在了這片他們曾誓死守護的山河之中。
鄧文耀在滇西抗戰(zhàn)紀念館參觀。(視頻截圖)
80年風(fēng)雨崢嶸,中國從沉淪走向崛起,從苦難步入輝煌。時光奔流,記憶永存。
這段跨越八十年的生死守望,不只是兩位老兵的生命重逢,更是一個民族對歷史的敬畏、對英雄的緬懷,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集體致敬。老兵雖已遠去,但他們的精神如山間松柏般四季長青,他們的事跡如江河般世代流傳。山河依舊,浩氣長存。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回望這段歷史,不僅是為了銘記,更是為了新的出發(fā)。老兵的精神火炬依然熠熠生輝,既照亮來路,也照亮前途;它激勵我們珍惜和平、矢志復(fù)興,在新時代譜寫無愧于歷史、無愧于先烈的壯麗篇章?! ?/span>
記者/木紅亮
責(zé)編/和真羽
二審/和眾學(xué)
終審/張衛(wèi)國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出品
【聲明】如需轉(zhuǎn)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fā)布的內(nèi)容,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