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路上】聆聽清水村:茶馬古道上的邊屯長歌

2025-09-26 15:04:23 閱讀量13770 字數(shù)1383



“清清河水流不完,鮮花開滿山;重重青山望不斷,馬幫行路難。”這首歌唱出了茶馬古道的蒼茫與堅韌,也道盡了麗江永勝期納鎮(zhèn)清水村曾有的歲月回響。9月26日,在FM97.7麗江旅游交通廣播的直播間里,麗江永勝期納鎮(zhèn)清水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程杰通過電波為聽眾推開了一扇通往千年古村的歷史之門。這座古村落,正帶著它獨特的邊屯文化印記,從時光深處緩緩走來……


麗江永勝期納鎮(zhèn)清水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程杰。(供圖)



點擊收聽

清水村的歷史能追溯到唐宋時期,最早是納西、傈僳等民族的聚居地。直到明代,瀾滄衛(wèi)在此設立“清水驛”,這里就成了連接“瀾滄驛”與“云南驛”的官道節(jié)點,北可進藏、東能入川、南達大理昆明、西通臨滄德宏乃至緬甸,馬幫的銅鈴聲曾日夜縈繞街巷。那時,驛站依衛(wèi)所制度派兵駐守、屯田傳驛,后來軍團官兵與當?shù)孛褡逋ɑ榉毖埽偌由像T、何、袁、阮等漢族姓氏陸續(xù)遷入,各民族在勞作與生活中交融,讓清水成了邊屯文化的鮮活見證——從最初的軍事驛站,慢慢長成了煙火旺盛的村落。


清水村全景。(供圖)


這份厚重,更藏在村里的一磚一瓦里。據(jù)程杰介紹,清水村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村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4項“國家級桂冠”,光是明代建筑就有6棟,占了云南省明代古建筑的十分之一,瑞光寺大殿的彩繪、阮家大院的過廳格局,至今仍保留著當年的韻味;加上近600處清代、民國時期的建筑,還有刻著“清水驛”三字的南閣樓、保存完整的回瀾橋,每一處都印證了清代“清邑約”時期的繁華——那時,這里已是“三街十八巷”的規(guī)模,與大理喜洲并稱為“云南第一村”,集市里的叫賣聲、書院里的讀書聲,曾是最熱鬧的聲響。


清水驛”刻字。(供圖)


幾山書院。(供圖)


清水村老街商鋪。(供圖)


清水村古建筑。(供圖)


清水村古建筑。(供圖)


清水村古建筑。(供圖)


即便時光流轉(zhuǎn),清水村的老底子也沒丟。清朝乾隆年間就有的滇戲,現(xiàn)在仍有人圍坐戲臺聽得入迷;明清時流傳的洞經(jīng)音樂,樂隊還照著清代的“工尺譜”,在婚喪嫁娶時奏出古樸曲調(diào);端午包粽子、抹雄黃后,全村登高爬石崖山,火把節(jié)點火撒松香,春節(jié)唱老戲耍紙龍……這些習俗代代相傳;就連早餐“吃茶”時必喝的永勝油茶,還有打鐵、做豆腐、釀甘蔗白酒這些老手藝,也還在村民的日子里鮮活著。這里自古重教,從清代的幾山書院到如今的清水小學,出過“拾金不昧”載入全國教科書的劉思善,也出過奏請乾隆皇帝減免金沙江兩岸少數(shù)民族淘金重稅的翰林劉慥,文脈綿延,生生不息。


清水村民觀看滇戲。(供圖)


清水村端午節(jié)活動。(供圖)


如今的清水村,街巷里仍留著“兩縱多橫”的小網(wǎng)格格局,紅椿、榕樹等古樹遮天蔽日,黃泥田水庫的水繞村而過,1520米的海拔讓這里氣候溫潤宜人。程杰表示,春末夏初、秋末冬初是清水村最宜人的時節(jié),不妨在即將到來的國慶黃金周來到清水村,用1—2天慢慢看古建、走古巷,在本地館子嘗口農(nóng)家菜,住簡約民宿聽一聽村里的故事。


絲窩糖。(供圖)


清水村民自家腌制的火腿。(供圖)


就像歌里唱的山水總在,清水村的故事也還在繼續(xù)。程杰說,守護好這些老建筑、傳承好這些老文化,是清水人的使命。當你走過古橋的石拱,仰望南閣樓“清水驛”刻字時,遙遠的馬蹄聲與市集喧嘩仿佛還在巷弄間回響——這一曲跨越時空的邊屯長歌,正等待知音前來和鳴!

END


編輯/和瓊

責編/楊四見

終審/楊國鈞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出品


【聲明】如需轉(zhuǎn)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fā)布的內(nèi)容,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lián)系。

?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24小時網(wǎng)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88-5112277 舉報郵箱:LjrmTS@163.com
【聲明】如需轉(zhuǎn)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fā)布的內(nèi)容,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lián)系。

掃碼轉(zhuǎn)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