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不能忘掉過去的艱苦歲月。我們一家人來這里參觀,就是想深入了解長征的歷史,汲取紅色力量?!?0月21日,在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參觀的市民王思敏說。
連日來,不少市民和游客到位于石鼓鎮(zhèn)的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參觀學習,重溫黨的光輝歷史,接受紅色教育。

村民在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參觀。(麗江融媒記者 趙慶祖 攝)
記者在采訪時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的參觀者,感悟也各不相同。來自昆明的張女士專程陪愛人來參觀,她說:“這是我們兩口子第一次來石鼓,參觀之后頗為震撼,革命先輩太不容易了?!?/span>

游客在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參觀。(麗江融媒記者 趙慶祖 攝)
早在1936年,麗江各族群眾就“簞食壺漿迎紅軍”,幫助賀龍、蕭克率領(lǐng)的紅二、六軍團搶渡金沙江,在萬里長江第一灣留下一個個“軍民魚水情誼深”的動人故事。這些紅色記憶深植麗江大地八十余載,代代相傳,如今已轉(zhuǎn)化為各族干部群眾接續(xù)奮斗的不竭動力。
“我們要進一步弘揚長征精神,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參觀完紀念館后,石鼓鎮(zhèn)政府工作人員李勇秀說,“在這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里,我們回望這段蕩氣回腸的歷史,不僅是為了致敬,更要從中汲取精神力量,讓這條“紅色道路”繼續(xù)照亮我們奮進新時代的征程。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將撲下身子,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努力為石鼓的發(fā)展貢獻青春力量。”

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一角。(麗江融媒記者 趙慶祖 攝)
石鼓當?shù)刂两窳鱾髦S多反映紅軍長征的民間歌謠和故事,如《賀龍敲石鼓》《三月和風吹》《賀龍揮臂擂石鼓》《蕭克扛鍋》《一桶水變一桶銀元》《紅軍花》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麗江文藝工作者還創(chuàng)作了一批反映紅軍長征的作品,納西族著名畫家周霖繪制的巨幅國畫《金沙水拍云崖暖》,曾懸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云南廳。文藝界還創(chuàng)作出《紅軍過石鼓》《金沙水暖》《紅軍長征過麗江》《紅旗漫卷金沙暖》《紅色記憶——麗江》等散文、畫作、書籍、音像制品,讓紅色精神薪火相傳、永放光芒。
“自建館以來,紀念館已經(jīng)成為一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陣地。”據(jù)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相關(guān)負責人介紹,紀念館每年平均接待游客近14萬人次,截至目前,累計接待參觀考察人員200多萬人次。

記者/趙慶祖
責編/李映芳
二審/李 橋
終審/張衛(wèi)國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出品

【聲明】如需轉(zhuǎn)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fā)布的內(nèi)容,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