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卡場鎮(zhèn)的群山中,景頗族的煙火氣里藏著一種穿越歲月的味道——那是芭蕉葉的清香、山茅野菜的鮮嫩,更是59歲非遺傳承人排麻寶用四十余年時光,捧在手心的民族記憶。她沒讀過多少書,卻以葉為紙、以食為墨,寫下了綠葉宴最動人的傳承故事。
灶邊偷師的景頗姑娘
排麻寶與綠葉宴的緣分,始于童年灶邊的煙火?!靶r候總蹲在祖母和母親身邊,看她們用芭蕉葉裹肉、用竹筒燒飯,那時候不懂什么是‘文化’,只覺得這樣做的飯,香得能多吃兩碗?!彼χ貞?。
彼時的綠葉宴,是景頗人家最尋常的熱鬧:芭蕉葉為盤,盛著手工舂制的辣子、腌制的酸筍;竹筒為器,烤著噴香的牛肉、盛著甘甜的水酒;連宴席的“四菜一湯加米飯”,都藏著“六六有?!钡募橐忸^。十幾歲時,排麻寶主動接過長輩的竹簍,跟著學采葉、學舂料、學控火——清晨帶露的葉子最韌,剛冒尖的野菜最鮮,火烘葉子的溫度要剛好……這些祖輩傳下的“門道”,她一學就入了迷,沒想到這一跟,便是四十多年。
踏露尋葉的“綠葉匠人”
歲月流轉,當年的小姑娘成了當?shù)厝丝谥小白顣鼍G葉宴的人”。即便年近六旬,排麻寶仍保持著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每天清晨七點,背著竹簍踏露進山?!白詈玫娜~子得趁晨露沒干時采,這時候的葉子又鮮又有韌性,包食物才不會破?!彼煜ど介g每一處角落:哪片坡的芭蕉葉最寬大,哪叢竹林的竹葉最清香,都印在她心里。采回的葉子要反復清洗、仔細修剪,再用文火烘軟,才能變成承載食物的“天然餐具”。
她做綠葉宴從不用多余調料,全靠火候與食材本味說話:手抓飯裹著葉香,軟糯中帶著家的溫度;香茅草烤魚滲著清香,鮮得能嘗出山林的氣息?!拔揖褪窍胱尨蠹页缘阶畋菊娴奈兜?,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根?!边@份堅持,讓她在2022年被正式認定為盈江縣第三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綠葉宴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于她而言,這不僅是榮譽,而是更重的責任。
口傳心授的“文化擺渡人”
成為傳承人后,排麻寶最牽掛的,是技藝的延續(xù)。景頗族年輕人多外出務工,愿意靜下心學做綠葉宴的人越來越少,但她從不急躁,只守著景頗族“口傳心授”的老法子,一點點教。
在家中,她帶著女兒和寨子里的婦女練手法:“葉子要選不老不嫩的,野菜要采晨露未干的,米飯要蒸得粒粒分明……”在外面,她站上目瑙縱歌節(jié)、帕蘭荼莎節(jié)、新米節(jié)、龍尚文化等文化舞臺,讓更多人見識綠葉宴的魅力。“很多人一開始是沖著‘新奇’來的,吃完后,他們記住的是葉子的清香、是我們景頗人待客的熱情?!迸怕閷毿χf。
26歲的景頗小伙金麻翁跟著她學了兩年,說起師傅滿是敬佩:“一開始覺得好玩,后來才懂每片葉子、每種食材里都有故事。排媽媽教的不只是手藝,更是我們景頗人的文化自信?!?nbsp;
除了守傳統(tǒng),排麻寶也懂創(chuàng)新。她在傳統(tǒng)綠葉宴的基礎上,開發(fā)出適合不同季節(jié)、不同場合的宴席形式,讓老手藝適配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和審美需求?!爸灰腥嗽敢獬?、愿意學,這門技藝就不會消失?!彼f這話時,眼神清亮。
夕陽西下時,排麻寶常會坐在自家院子里整理新采的葉子。余暉落在她的發(fā)間,與手中的綠意交織,格外溫暖。她拿起一片芭蕉葉輕輕一聞,嘴角彎起:“只要山還在,葉子還會長,綠葉宴就不會消失?!?/span>
這位景頗族的守藝人,用大半生證明:所謂傳承,不過是把祖祖輩輩的味道,小心翼翼地捧給下一代。
來源:盈江縣融媒體中心
【聲明】如需轉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fā)布的內容,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