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脫貧成果 筑牢振興根基】從“石頭縫刨食”到“反哺社會”,趙永福書寫脫貧后的擔當

2025-10-22 14:57:01 閱讀量4670 字數(shù)2156


在玉龍雪山腳下,玉龍縣大具鄉(xiāng)培良村委會培當村民小組,座落于一片蒼翠之中。這里,曾是國家脫貧攻堅戰(zhàn)中的一個微小坐標,也記錄著無數(shù)平凡個體的命運轉(zhuǎn)折。村民趙永福的故事,便是這宏大敘事中微小而又動人的一筆。他的人生軌跡,生動詮釋了從困境到新生的奮斗歷程,不僅描繪了一個家庭從深度貧困到安穩(wěn)富足的變遷,更鐫刻了“脫貧不忘黨恩,致富更思回報”的深沉情懷。


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趙永福的臉上。(麗江融媒記者 趙麗軍 攝)


困頓歲月:風雨飄搖中的守望


時針撥回到2013年以前,趙永福一家的生活,用他的話說是“在石頭縫里刨食吃”。作為家里的頂梁柱,他卻患有視力二級殘疾,不僅限制了勞動能力,更在他心頭壓上了一塊巨石。妻子則長期飽受糖尿病的折磨,藥罐子成了家里最熟悉的“家具”。


那時,幾畝零散的薄田是全家人唯一的指望,收成好壞全看天意。所謂的“家”,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危房,每逢雨季,屋外大雨、屋內(nèi)小雨。雖然政府及時將他們納入了低保,提供了最基礎(chǔ)的保障,但“收入低、看病貴、住不穩(wěn)”三座大山,依然讓這個家庭在貧困的泥潭中掙扎。每一分錢都要掰成兩半花,每一次看病都伴隨著一聲嘆息。


曙光降臨:精準幫扶點亮前行之路


2013年底,趙永福一家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各項扶貧政策如暖陽般照進了這個家庭。


首先是“安居”。當?shù)卣畬⑽7扛脑旃こ套鳛轭^等大事,迅速組織人力物力,為趙永福家修繕了房屋,加固了結(jié)構(gòu),換上了新瓦。同步進行的,還有廁所的升級改造,昔日臟臭的旱廁變成了干凈衛(wèi)生的沖水廁所?!斑@輩子從來沒想過能住上這么安穩(wěn)、亮堂的房子,”趙永福撫摸著嶄新的墻壁,眼中泛著淚光,“心里一下子就踏實了。”


其次是“賦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關(guān)部門為趙永?!傲可矶ㄖ啤绷嗣撠毞桨?。考慮到他視力不便但熟悉周邊山林環(huán)境,政府專門為他爭取了生態(tài)護林員的公益性崗位。從此,他每天穿梭于熟悉的山林間,雖然視線模糊,但腳步堅定。這份工作不僅讓他每月有了穩(wěn)定的工資收入,更讓他重新找到了自身的價值——“我能守護這片綠水青山了”。


此外,針對他發(fā)展產(chǎn)業(yè)的意愿,政府組織了農(nóng)業(yè)實用技術(shù)培訓,手把手教他和村民們玉米制種和牲畜養(yǎng)殖技術(shù)。當資金成為“攔路虎”時,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如及時雨般到來,解決了啟動資金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扶志”。幫扶干部一次次上門,與他談心,不是簡單的送錢送物,而是激發(fā)他內(nèi)心的斗志?!罢畮鸵话?,自己也得往前跑?!边@句話,趙永福記在了心里,也化為了行動。


奮斗新生:從“被動受助”到“主動奮斗”


在政策紅利的托舉和自身不懈的努力下,趙永福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利用貸款和所學技術(shù),大力發(fā)展“種養(yǎng)結(jié)合”的庭院經(jīng)濟。如今,他家養(yǎng)著5頭健壯的黃牛、2頭肥豬,還精心種植了4畝玉米制種。這些產(chǎn)業(yè),成了他家穩(wěn)定增收的“綠色銀行”。


2016年,趙永福一家順利脫貧摘帽,徹底告別了貧困。數(shù)字是枯燥的,但生活是鮮活的。餐桌上有了穩(wěn)定的肉食,妻子的藥費不再讓人發(fā)愁,銀行存折上有了積蓄,更重要的是,一家人的臉上,綻放出了久違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容。他完成了從“愁收入”到“有產(chǎn)業(yè)”,從“被動受助”到“主動奮斗”的華麗轉(zhuǎn)身。


反哺社會:樸素的善舉與深沉的回饋


然而,趙永福的故事并未在“脫貧”這里畫上句號,還有更令人動容的故事。他常說:“我這輩子,受了國家和社會太多的恩惠。現(xiàn)在日子好了,總想著能做點什么,回饋一點。”


這份回饋之心,早已有之。從2007年開始,他便主動承擔起村里水管員的職責,這一干,就是17年。無論是寒冬酷暑,還是深夜凌晨,只要水管出了問題,他總第一時間扛起工具趕去維修。這份沒有多少報酬的工作,他做得比誰都認真,因為他知道,這關(guān)乎全村人的吃水大事。


向記者分享愛心故事,趙永福展示無償獻血證。(麗江融媒記者  趙麗軍  攝)


2015年3月,他走進無償獻血車。他說:“我眼睛不好,但血是好的,能救人就值?!蓖?月,他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為之震撼的決定——簽訂人體器官無償捐獻協(xié)議。當他在協(xié)議上按下手印時,神情平靜而堅定?!拔疫@輩子受了不少幫助,但能回饋社會的不多。要是以后我走了,把器官用來救人,也算是給社會最后留點價值?!边@番樸實無華的話語,蘊含著感人至深的人間大愛。 這兩個決定,看似平常,卻是一位普通農(nóng)民,在用自己所能想到的最極致的方式,向這個溫暖了他的世界,表達最深切的感恩。


平凡之光:新時代的精神縮影


如今,趙永福依然每天忙碌著。清晨,他踏著露水去巡山護林;白天,他悉心照料著他的牛、豬和玉米地;閑暇時,他依然會扛起工具,去檢查維護村里的水管。視力的殘疾從未阻擋他奮斗和奉獻的腳步,脫貧后的幸福生活,反而讓他更加堅定了“奉獻愛心”的信念。


他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yè),也沒有豪言壯語的宣誓。但他用17年如一日的管水盡責,用一紙重于泰山的器官捐獻協(xié)議,用勤懇勞動、自強不息的實際行動,詮釋了責任、擔當與感恩的深刻含義。


趙永福的故事,是一個家庭與命運抗爭并最終獲勝的勵志故事。他也成為千千萬萬脫貧群眾的代表——他們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下站立起來,又將收獲的溫暖與善意傳遞下去,用最樸實的行動,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播下愛的種子,生長出遍野的繁花。



fd96cb5a6861daa48be3277fbf912a9d.gif

記者/趙麗軍

責編/李映芳

二審/李 橋

終審/張衛(wèi)國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出品

【聲明】如需轉(zhuǎn)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fā)布的內(nèi)容,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lián)系。

?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24小時網(wǎng)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88-5112277 舉報郵箱:LjrmTS@163.com
【聲明】如需轉(zhuǎn)載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名下任何平臺發(fā)布的內(nèi)容,請 點擊這里 與我們建立有效聯(lián)系。

掃碼轉(zhuǎn)發(fā)